小時候,老師教育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本來以為老師是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長大后才明白,謙虛,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一個傲慢的人,可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卻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失敗的。可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的,卻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所以,做人低調(diào)點、謙虛點沒壞處。
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一個是關于富蘭克林的故事。
大家知道富蘭克林被譽為美國之父,在談到他成功之道時,他說:這一切源于一次拜訪。他年輕時,一位老前輩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房中見面。
他欣然承諾前往,當他挺起胸膛,大步邁入門時,“砰”地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兩眼冒金星,頓時腫了起來。老前輩看到他這個樣子說:很疼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獲。
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要記住學會適時低頭。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了一次人生重要閱歷,他牢牢地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謹慎作為他一生的工作、生活準則。
另一個故事是講的是受人崇敬的周恩來總理。
他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身為總理,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到一處都要深入群眾了解情況。
一次他到上海考察,與電影演員們會面,在親切交談中,有個小同志熱情地向他建議說:總理,你給我們寫一本書吧。可他卻回答說:如果我要寫書,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這是怎樣的胸襟和做人的態(tài)度。
我們從這兩個故事中一定能夠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像這樣的事例,不論偉人還是凡人都枚不勝舉。這些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激勵年輕人積極向上的力量。
謙虛謹慎是一種了不起的修養(yǎng);
謙虛謹慎是做人的克己功夫;
謙虛謹慎是尊重別人公平待人的美德;
謙虛謹慎是成功人士的必備品質(zhì)。
謙虛謹慎者,還善于學習和汲取別人有益的經(jīng)驗和知識,從而少走彎路,避免淺薄無知。所以常懷謙虛謹慎之德,會多一份清醒,少一份陶醉;常懷謙虛謹慎之心,會多一份合作,少一份孤立;常懷謙虛之態(tài)度,會多一分警惕,少一份危險。
一個人懂的越多,就越能低下頭來,向別人虛心學習,隨著他的眼界和格局不斷變大,隨之也會更加謙虛好學,走向成功的道路也就更加寬廣順暢。 最后發(fā)現(xiàn),越是成功的人,反而越是謙虛。 只有養(yǎng)成謙虛之德,人才會不斷進取,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