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譯文】應(yīng)該有和別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應(yīng)當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功勞念頭,共享功勞就會引起彼此的猜疑;應(yīng)該有和別人共同渡過難關(guān)的胸襟,不可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安樂的貪心,共享安樂就會造成互相仇恨。
【點評】在功過的態(tài)度上,也可由幾種:同過推功、同過同功、諉過推功、攬功攬過、爭功諉過。患難與安樂也是如此,共苦推甘、同甘共苦、甘苦不共、同甘推苦。
最高的境界是,同過推功、共苦推甘;第二等當是同過同功、同甘共苦;最次者是爭功諉過、同甘推苦。
世界就是各色人等組成。作為高境界的人,就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與人同過而不同功。要學習的、努力做的應(yīng)當是這種人。
由于爭功諉過發(fā)生矛盾糾紛者,不在少數(shù)。
爭功諉過是小人的本事,掩飾過錯、夸耀功勞是凡人的本色,功勞美好謙讓于別人是君子的行為,替他人擔當罪過是成就德行的事。
爭也罷,不爭也罷,這與社會風尚有關(guān)。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人們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好聽的詞匯是競爭激烈。人們的一切,都是為著金錢;有了名氣,也就來錢容易,哪個“明星”沒有錢呢;有了權(quán),同樣可以有錢,有多少官員不是為了撈錢;有了錢,就可以獲得地位,就可以出名,一些有了錢的“企業(yè)家”們,不用爭,就可以得到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之類的頭銜;這些頭銜,又反過來使他們可以更多的賺錢。這就是一個權(quán)--錢--權(quán)、錢--名--錢、錢--權(quán)---錢的圈子,越有錢的越有錢、越有名氣的越有錢、越有權(quán)的越有錢、越有錢的越有名氣。
不當小人是必須的,當君子倒未必,只要當凡人即可,這是在一定環(huán)境迫不得已所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