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關(guān)系,安穩(wěn)睡去”
文 / 譚敏
一。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
這一點,從聽歌這件事上就看得出來。
第一次聽到《你的背包》,是在初中女朋友的MP3里。
在那個沒有智能機的年代,為了學會這首歌,我把林夕的詞抄在了語文課本的封頁里。
但這份心動并沒能持續(xù)多久。
單曲循環(huán)了幾周以后,當陳奕迅的聲音再次順著耳機線傳來,旋律已經(jīng)熟悉到讓人有些麻木。
我愣了一下,然后皺了皺眉,還是按下了下一首。
說起來挺奇怪的,人們形容自己對一首歌的中意程度,最常用的說法往往是:
“我可以連續(xù)聽多少天都不膩。”
但這個時間可能只是一年,或者幾個月,如果設(shè)置成鬧鐘鈴聲的話,還會再縮短一點。
二。
有沒有延長喜歡的辦法?
當然也有。
在聽膩了陳奕迅的原版后,我的播放列表里添加了很多翻唱:女版莫艷琳、翻版蕭敬騰、演唱會版孫燕姿......
甚至是不帶歌詞的吉他指彈,都能給我?guī)硇乱惠喌母袆印?/p>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花心,但換一個角度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所謂的花心,其實也是另一種專一。
有人說,延長喜歡的前提,是認清喜歡的原因。
而人們之所以會為一首歌點下紅心,最常見的理由無非兩種:
要么是因為歌曲本身(旋律),要么,是因為演唱的人(嗓音)。
如果你的喜歡來自于旋律,那你可能也和我一樣,熱衷于尋找一首歌的不同版本。
但如果你喜歡的是那個唱歌的人,相比之下就要好很多。
即使放下了《你的背包》,也還有《單車》可騎,可以看著腕間的《陀飛輪》,從《好久不見》聊到《不如不見》。
只不過漸漸地你又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他每一個時期的曲風你都能接受,當喜歡的嗓音遇到了討厭的旋律,又會有新的矛盾。
于是你只能安慰自己,喜歡他已經(jīng)算幸運了。
畢竟還有很多歌手,連制造這種矛盾的機會都沒有,他們的曲庫里,只躺著一首反復唱了十年的歌。
三。
喜歡確實可以被延長,但還是會有過期的那天。
所以我越來越理解那些聽歌時總是隨機播放的人,總覺得他們比我更早的看開了一些事情: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追求的是某個人,有些人追求的則是一種感覺。
只可惜,人會變,感覺也會。
于是,只能下一首,再下一首。
在不斷的遇見和分開之后,耳朵也逐漸變得疲憊,隨著大街小巷的神曲轟炸和新一代歌手的后繼無力,聽歌這件事,也從最初的享受走到了后來的無感。
雖然偶爾也會在私人電臺里發(fā)現(xiàn)一些驚喜。
但還是太少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那種把歌詞抄在作業(yè)本上的心動,已經(jīng)從生活中的必需品變了奢侈品。
后來在辦公室和同事聊到這些的時候,他似乎聽懂了我話里的意有所指:“不管是歌變了還是你變了,不喜歡就不聽了唄,耳根清凈一點,沒什么不好。”
他把掛在脖子上的耳機取下來扔到一邊:“別想這個了,早點做完下班才是正事。”然后重新打開了筆記本。
我點了點頭,在這個年紀,再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感動,確實有些不太現(xiàn)實。
最后。
我一直覺得,自己這些年的變化挺大的。
不僅是外貌和社會身份,追求的東西也變了很多,或者說,是少了很多。
不再期待能在生活中遇到一個特別的人,也不再強求列表里能有一首單曲循環(huán)的歌。
直到為這篇文配樂的時候,同事把這首很久沒聽的歌傳到后臺,前奏響起的那幾秒,我突然楞住了:
原來,喜歡不僅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輪回。
當耳朵再次被那個熟悉又陌生的旋律抓住,我腦海里慢慢浮現(xiàn)出一個畫面。
那是第一次聽這首歌的下午,我坐在教室的窗邊,分享著身邊那個女孩的耳機,然后支著下巴,氣氛莫名的安逸。
在這個突然降溫的春天,隔了這么多年后,我突然想起那個夏天的陽光。
當時總覺得,光線里的溫度留不住。
現(xiàn)在卻都能感受到。
作者/譚敏
插圖/ 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