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的人值得敬佩,但適度自私其實也算不得是什么十惡不赦的毛病。
它其實是人性本質(zhì)當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只要不過分、不侵犯他人的權(quán)利與利益,而只是一種聽到來自外界或別人提出的并非合適的要求之時敢于拒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剝削與道德綁架的清醒與果斷而已。
說實話,無私的人的確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得到一個好名聲,但生活畢竟是為了自己而活,細算下來,無愧于心、沒主動傷害別人就可以了,過得好才是實質(zhì)。
年紀越大過得越好的人,多數(shù)都有些自私,別不相信。
1.自私的人,懂得為自己留后路,不把全身心交給子女
父母是世間最無私的一類人,他們對于兒女而言,真的一輩子抱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想法,并付諸于行動貫穿人生的始終。
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的成長與學業(yè)費盡心血,而且還得努力打拼事業(yè),只為了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等到他們大了,又要操心他們的終身大事,得準備足夠的物質(zhì)與財富。
待到孫兒輩出生,又得為他們帶孩子,一帶就是多年,不亞于當年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等到這時再看,自己已至暮年,似乎大半輩子都在為兒孫而活,完全沒有享受過一天。
太過無私的父母,其實教導不出孝順而自強的兒孫,反而會使得他們養(yǎng)成一種依賴性,并將父母因為愛自己而心甘情愿的奉獻與付出,看成是自己應(yīng)得的一種權(quán)利。
這樣的行為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與成才,更使得自己終日奔波操勞,勞累不已。
既然對大家都無益,不如培養(yǎng)好孩子的三觀,鍛煉他們的生存與動手能力,把應(yīng)該由他們承擔的部分,交到對方手中便好,其余的時間,自己可以適當自私一點,為自己而活,不要大包大攬。自私的人,懂得為自己留后路,不把全身心交給子女,這是一種理智,更是一種聰明。
兒女只要懂事又能干,他們自己可以處理好自己的生活,父母離得遠一點,過好自己的生活,多保重身體,雙方都自在又快活,何樂而不為?
真的沒必要處處操心干涉,對方既不感恩又不領(lǐng)情,兩看兩生厭,還產(chǎn)生諸多的問題與矛盾。
2.自私的人懂得拒絕,不盲目妥協(xié)
真的不建議大家在社會上當個極度無私的好人,對你自己而言沒有任何好處。為什么會如此說呢?
因為極度無私的人,分不清別人提出的要求合理與否,而且不認為自己擁有拒絕的權(quán)利,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理缺陷。
身為一個公民,大家的權(quán)利與義務(wù)都是平等的,各人得負責做好份內(nèi)的工作,處理好自己的人生。
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總是在自己遇到問題之時、覺得事情很難處理之際,既不愿意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也不愿意過度付出體力上的勞動,只會向他人開口,試圖利用他人的智慧、人脈、資源與勞動力幫助自己輕松化解。
其實說穿了,就是將原本屬于自己的問題,拋到別人手中去了,輕松了自己,增加了別人的負擔。這樣才叫真的自私,而且是那種沒有羞恥心與廉恥感的極度自私。
到了一定的年紀,早就看穿了人性是怎么一回事,當個適當“自私”的人,懂得拒絕這種無理要求很有必要。至少不會盲目妥協(xié),平白無故貼心費力,只為換得一張那些好意思經(jīng)常麻煩別人的人頒發(fā)的、百無一用的“好人卡”。
大家應(yīng)該明白,很多雞湯都是黃鼠狼熬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一輩子有雞吃。
所以聽到那些損害你的利益而只對對方有利的要求之時,別不好意思,該自私就自私點,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是保證自己正常工作與生活的基礎(chǔ),天經(jīng)地義,沒人能道德綁架與指責你。
3.自私的人懂得為養(yǎng)老做準備,不過度奉獻
很多老人年輕及整個青壯年時代,都在為兒女、為家庭而活,完全失去了自我。
但上了一定的年紀,你就應(yīng)該明白,不能再一味無私奉獻下去,也得為自己多留點養(yǎng)老的資本、多預備一條退路。
如果能夠留在兒女身邊養(yǎng)老更好,但也得能夠自保,不能在錢財與物質(zhì)方面太麻煩與拖累孩子。像是生起病來有足夠的錢治療等等,這些都要提前考慮到。
如果將所有的錢財與固定資產(chǎn)全都花在當年為兒女成家立業(yè)上面去了,年老體衰手頭沒有什么安身立命的錢,容易被兒女嫌棄之外,如果生起病來,更得小心“久病床前無孝子”,自己的晚年會過得極為悲催。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是那么孝順懂事,得住到養(yǎng)老機構(gòu)去的話,那更需要手中有足夠的錢才行。因此,稍微自私一點的好人,懂得提前為養(yǎng)老做準備,不會過度奉獻。
?
成年兒女的人生,他們自己應(yīng)該看著辦,有多大能力,享多大的福罷了,父母子女各自的人生,各自掌握。
父母再愛兒女,盡量在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之下,有余力再顧及一下兒孫,這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觀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