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世界”或簡單的稱之為“厭世”,可能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常見的情緒了……
討厭這個世界、討厭身邊的人,覺得無奈又煩躁,不理解為什么這個世界不能多一點愛,多一點這個那個,讓自己的生活能好過一點。
但,這個世界真的如我們想象中那么糟嗎?
一名心理咨詢師分享:
“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總是抱持憤恨不平的情緒,或許是因為你老是用以下三種聲音對自己說話……”
01“這個世界應該要這樣的。”
我們對每件事都有期待。但,很多“期待”往往是不切實際的……
這邊說的不是“一夕之間暴富”或“總會有餡餅砸到自己”這種完全脫離現(xiàn)實的瘋狂“期待”,而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期待”。
例如,期待你的老板會用溫柔口氣指出你的錯誤;期待每個人都會對你禮貌有加;期待付出的都會相等的得到一份期待中的收獲;結果是你會受到老板措辭強烈的批評;某個人的冷漠對待;付出后的一無所獲。最后內心就會因為“期待”落空而憤怒不平。
你或許會說:“這個世界病了”。但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我們的“期待”其實毫無來由、一廂情愿。
你覺得老板、父母、伴侶、陌生人“應該”應該如何表現(xiàn)。一旦他們并沒有像期待中那樣,就讓你“失望”。為了保護自身的價值體系與自尊不受打擊,于是你把矛頭指向外面: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但這些“期待,畢竟只是從我們個人的價值觀衍生出來罷了。只要這個世界不是繞著我們轉,別人也就沒有義務依我們的“期待”行事。
沒有客觀根據(jù)的期待,只會帶來不穩(wěn)定性,然后引發(fā)負面情緒。
放下期待,不是要你生無可戀,而是要懂得看清現(xiàn)實。什么是你能左右的,而什么又是你不能左右的。學會成熟地處理“失望”情緒,并練習用內在力量形塑自我,才不會因此受傷害。
02“不管事實如何,我感覺就是這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當大家在談論某個人或某件事時,我們會下意識的有一種“厭惡”的感覺。但如果深入的問其原因,我們卻很難說出個所以然,甚至發(fā)現(xiàn)自己對討論的人或事并不了解。那我們的情緒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對人或事物的觀感,形成來源其實很復雜,有時候就連自己也摸不著頭緒。你不知道為什么你就是不愛這個歌手的唱法;為什么今天整個人就是莫名焦躁;為什么那個杯摸起來的質地讓你舒服。
這就是我們。我們很難界定“感覺”的來源,但我們卻常常會“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其實是一種不劃算的“交易”,用短暫的情感舒適,去交換長遠的影響。
例如,和伴侶吵架時脫口而出尖酸刻薄的話,可能會讓你短暫地覺得占了上風,自尊很爽。但長久來看,你其實正在毀滅一段感情的穩(wěn)定性。又或是,你為了緩解社交焦慮,結果找出各種借口逃避社交場合,雖然這能舒緩焦慮,卻讓自己變得“孤僻”。
當我們知道自己正處于情緒上、沖動時,用1分鐘回答這么一個問題:“我的長久“計劃”是什么?”
眼光放遠,格局放寬,才有可能從搬磚砸腳、自我毀滅的模式中走出來。
03“你真難看。”“你遲早會出丑的。”
想象一下,有天早上醒來你身邊突然出現(xiàn)一個尖酸刻薄的小精靈,ta成天跟在你身邊,對你做的每一件事給予批判,時而疾言厲色,時而諷刺嘲笑,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下來,你的自尊和看世界的方式,很難不被這位討厭的小精靈給扭曲。
其實這個小精靈,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對自己說話,我們問自己:
“今天穿這樣好看嗎?”
“剛剛我的表現(xiàn)還行嗎?”
“對他說我愛你是不是太過頭了?”等等問題。
但要是這個“腦中的聲音”沒有一點“好話”,還不“溫柔”,長久下來,我們的自尊與看世界的方式也會大受扭曲。
或許我們自身有一些缺點,那我們也不能因此去忽視自己的優(yōu)點。客觀理性的評估自己,積極的看待自己,才能建立起“打不倒”的自尊。
既然生而為人,我們應該積極生活,而非整體唉聲嘆氣!
-end-
這里是聆云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yè)的在線心理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