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例行體檢后,體檢報告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輕度異常,比如:內臟 B 超提示“占位”“結石”,輕度脂肪肝等等。
這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會過分擔憂,偶爾還要相信網上搜出來的偽科學和小廣告;還有一部分人就開始張羅著掛專家號,張羅著臨時抱佛腳式的“養(yǎng)生”,比如脂肪肝的朋友開始絕食減肥。
本篇就簡單普及一下肝膽常見疾病,讓大家體檢遇到了,心里有個概念。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個:脂肪肝
肝臟是人體的營養(yǎng)中轉站,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順著血管到達肝臟,經過肝細胞的處理,轉變?yōu)槠渌鞴倌軌蚶玫奈镔|,再輸送到全身。若吸收的脂肪超過了肝臟的處理能力,便會沉積在肝細胞內。
除了影響肝臟自身的功能外,脂肪堆積的細胞還會招來免疫系統的攻擊,引發(fā)炎癥,造成肝臟纖維化,最終走上肝硬化這條不歸路。根據目前統計的數據,脂肪性肝炎患者 15 年內肝硬化發(fā)生率高達 15%~25%。
脂肪肝不僅損害肝臟,還常常伴隨代謝綜合征、2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顯著增高。
(圖片來自網絡)
脂肪肝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多見于胖子們,因為血糖血脂較高導致的脂肪肝;還有一種人并不肥胖,但應酬很多,經常喝酒,酒精促進脂肪在肝細胞沉積,叫做“酒精性脂肪肝”。
此外,藥物副作用、肝炎或是營養(yǎng)不良等等也會導致脂肪肝。
(圖片來自pixabay.com)
由于這個疾病越來越普及,很多生意人打起了它的主意,在電視上、網上賣一些茶啊保健品啊,號稱能防治脂肪肝,患者往往花了很多錢,卻并不見效。
其實輕度的單純性脂肪肝,最好的治療辦法是控制飲食、戒酒和鍛煉。
控制體重不等于節(jié)食,過度節(jié)食會使運送脂質的蛋白生成減少,反而加重脂質在肝臟的堆積。
控制體重要關注成效,得時刻關注自己的體質指數(BMI = 體重/身高 2),一般來說,體質指數至少要降低 5%,才能對控制脂肪肝起到作用。
對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醫(yī)生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開一些藥預防糖脂代謝紊亂和動脈硬化。
第二個:肝囊腫
肝囊腫,通俗地說,就是肝內有個類圓形的囊腔,內含液體。根據數量,可分為單發(fā)和多發(fā)。肝囊腫是一種良性肝臟疾病。
(圖片來自網絡,為ct影像下的巨大肝囊腫)
一般發(fā)現的肝囊腫都不需要處理,只有囊腫特別大,以至于壓迫到臨近的器官(例如壓迫胃部,引起飯后明顯飽脹等不適),才需要處理。而即使處理,也是通常可以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只有一種少見情況——多囊肝,這種情況務必需要去肝膽外科進一步咨詢。
第三個:肝血管瘤
所謂血管瘤,就是源于血管的一種先天發(fā)育畸形,全身多處都可以發(fā)生,發(fā)生在肝上的,就叫做肝血管瘤。
(圖片來自網絡,為B超影像下的肝血管瘤)
血管瘤也是良性疾病。肝血管瘤是一個比較穩(wěn)定堅韌的瘤體,除非外傷直接刺破,尚未見到自發(fā)破裂的病例。因此沒有癥狀的血管瘤定期復查 B 超觀察即可。
但肝血管瘤是會長大的,有的會壓迫到鄰近器官,這樣就要考慮手術切除。而如果血管瘤非常大,肝膽外科的醫(yī)生可能會建議切除。
第四個:膽囊息肉樣病變
B 超報告中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多數意味著三種情況:膽囊息肉、膽固醇結晶、附著在膽囊壁上的膽結石。
(圖片來自網絡,紅圈處為B超影響下的膽囊息肉)
對于單個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大于 1 cm 的、伴隨膽結石及膽囊炎癥狀、思想負擔沉重的,通常建議手術。除此之外,都不該立即手術,但需每 3~6 月復查一次彩超。
切除膽囊息肉會涉及是否要保留膽囊的決策,能不能保留膽囊要相信醫(yī)生的建議,如果膽囊已經萎縮、功能很差或者懷疑癌變可能,就不能留了。
不過,絕大多數人切除膽囊后,并不影響正常生活。
京東互聯網醫(yī)院出品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審稿專家 |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 主治醫(yī)師 吳金柱
責任編輯 | 小樂
【點擊???,開始0元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