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說過,沒有吃過豬油的人,不懂人間至味。
我小時候豬油是好東西,家庭必需品。不像現(xiàn)在琳瑯滿目的各式食用油應有盡有。如果跟賣肉的師傅關系好,會多給你一點白肉,就是所謂的肥肉,為的就是回家熬油。每隔半年媽媽都會買上一大塊白肉,用8刃的大鐵鍋熬豬油,滿屋的香。那也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圍著鍋臺跳來蹦去,完全一副少年不知愁滋味。現(xiàn)在想想,那時雖然窮,人倒也活得簡單、真性。
熬豬油是個技術活兒,不是誰都能勝任的。媽媽就經(jīng)常被鄰居家的嬸嬸、阿姨叫去幫忙熬豬油,每當這時候媽媽都神采奕奕、滿臉的驕傲,就像自己是個多么了不起的大人物。熬好的豬油凝固后要成乳白色,那真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好的白——膏如凝脂、潔白無瑕,用小鐵匙輕輕一蒯,潔白如美玉般的油脂便被撕開了一角,有種殘缺的美。我喜歡。
熬好的豬油除了用來還炒菜、做包子、餃子外,對于當時的孩子們還有一個絕好的吃法。放學回家,餓了,怎么辦?我們會把櫥柜里的涼饅頭掰開,用小鐵匙輕輕蒯上一塊豬油夾在饅頭里。再放一點自家做的大豆醬,一口下去別提多美味了。蒯油脂是需要技巧的,既要滿足自己的口欲,又不能蒯得太多被大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多年后我說給兒子聽,他用一種看見了怪物的神情看著我,以至于每當我吃饅頭的時候,他的眼神都怪怪的。咳,你哪里曉得我們當年的樂趣啊。
把白肉熬成豬油后,鍋里會剩一些顏色發(fā)黃,微微帶黑的油脂渣。節(jié)約的家庭,會把豬油靠到完全不出油才肯罷手,這時的油脂渣顏色深且黑,吃起來會發(fā)苦。媽媽知道我們愛吃油脂渣,所以每次熬豬油時,都會留點余地。感謝媽媽!用鐵絲笊籬把油脂渣從油鍋里撈出,放進青藍色的大海碗里冷卻,再撒上用搟面杖壓碎的粗海鹽粒(那時我們吃的鹽沒有現(xiàn)在這么細,都是粗粒的海鹽,顏色略微發(fā)黃。),放進櫥柜里最高的一層。我總問媽媽為什么要放那么高?媽媽也總是笑著說,防止“饞貓”給偷吃了。我們家當時確實樣了一只大花貓,而且很饞。
小時候的油脂渣沒有這么大塊,但一定比現(xiàn)在的好吃
油脂渣最佳的吃法是冷卻2-3天后,待有點軟化后直接食用,那個香啊!脆而韌,滿嘴、滿鼻的香,當時的感覺就是人生已經(jīng)到達了巔峰。不過媽媽更喜歡把油脂渣來包包子,或者炒菜時放上一些,但我總感覺那樣破壞掉了油脂渣原本的風味。
此文,送給60后、70后的“小伙伴”們。歲月匆匆,但有些味道和記憶會一直伴隨著我們,讓我們相信原來這個世界上美好是存在的。人生值得!提前給大家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