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湯包,是一種漢族特色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溫水、豬五花肉等。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dāng)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著名產(chǎn)地開封。
灌湯包形式美觀,內(nèi)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次次之。
后來讀過梁實(shí)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才知道,真正的湯包是要含著一汪子湯的。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吃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jìn)自已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還有一種是帶肉餡的灌湯包,把皮凍切成小塊,與肉餡兒一起包成薄皮大餡的包子。粉粉嫩嫩的包子伴隨著升騰的蒸汽,慢慢變成半透明的。只需蒸上幾分鐘,這籠包子就成熟了。
透過薄薄的皮還能看到里面晃動的湯汁。用筷子輕輕一挑,飄著油花兒的湯汁就涌了出來。筋道的皮,飽滿的肉餡和香氣四溢的湯汁無一不在誘惑著周邊的人。
懶人版灌湯包
用料:
豬肉餡 300克; 餃子皮 30張; 香菇 適量; 蔥末 1小勺; 姜末 1小勺; 料酒 1大勺; 香油 1大勺; 吉利丁粉 15克; 清水 200ml; 生抽 3大勺; 雞精 1小勺; 鹽 1小勺; 糖 1小勺。
(Tip:1小勺=5克,1大勺=15克。)
步驟:
我們今天做的是懶人灌湯包,所以這個湯用的是吉利丁粉(也可以用片),15克的吉利丁粉用200毫升的清水化開。
倒入2大勺生抽,1小勺雞粉攪拌均勻。
拌好后倒入一個平底的大盤里,放入冰箱冷藏2小時,就會凝結(jié)成凍了。
取出后用叉子劃散成小塊,就可以當(dāng)灌湯包的皮凍用了。
接下來我們來拌餡兒,豬肉餡加1小勺姜末,1小勺蔥末,香菇碎,1大勺料酒,1小勺香油、1大勺生抽,1小勺老抽,1小勺糖,2克鹽。攪拌到上勁。
然后就是餃子皮啦。把買來的餃子皮用搟面杖搟大點(diǎn),就可以包包子啦~
面皮放上1勺拌好的餡兒,再放一小勺皮凍,給面皮邊緣抹點(diǎn)水包成包子的形狀。
另外還有兩種做熟灌湯包的方法:
平底鍋鋪一層鋁箔紙,擺上湯包,然后從鋁箔紙的邊上加水。
倒入大概鍋一半高度的水,蓋上蓋子。
開火加熱到湯包表皮變的微微透明,鍋底清水差不多收干就可以了。這樣做出來的效果跟蒸的灌湯包是一樣的。
另外還可以做生煎灌湯包,拿個小點(diǎn)的平底鍋,倒油燒熱,油熱后擺入湯包。
中小火煎到灌湯包底部變成金黃色了,再倒入差不多沒過包子一半高度的清水。
蓋上蓋子燜一會,等水收干后開蓋,再煎一會等底部酥脆后關(guān)火。
撒點(diǎn)蔥花和芝麻就可以開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