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愛養(yǎng)蠶,春季到處尋找新鮮桑葉來養(yǎng)自己的幾十只蠶寶寶。后來長大了才了解到桑葉是個特別有用的中藥。
桑葉,中醫(yī)認為其味甘、苦,性寒。入肝肺二經(jīng)為主。因多在經(jīng)霜后采摘,故處方有寫“霜桑葉”。能疏散風熱,潤肺止咳,平肝明目,臨床廣泛應用于外感內(nèi)傷諸病,且其價廉易得,筆者深喜。
1.咳嗽。主要針對風熱、風燥所致。本藥氣味輕清,清中寓潤,雖性寒涼而無敗胃郁遏之性。筆者在治療感冒咳嗽,辨證為風邪戀肺,有化熱生燥,多運用桑葉、杏仁、蘆根三味配伍止嗽散加減,療效頗佳。06年秋,我曾因感冒后咳嗽,口渴喜飲,時熬藥不便,取單味桑葉30g,放入大茶杯中,滾水沖泡后代茶飲,咳嗽、口渴慢慢就好起來了。冬春秋三季,氣候干燥異常,特別是冬季,人體陽氣入里,體內(nèi)燥熱較盛,且此時多飲食辛辣肥膩,對于平素陰虛多火者,此時常感口干、口鼻氣熱等,可用桑葉、菊花、杞子、麥冬之類泡水代茶飲。
2.頭面諸疾。頭面為一身陽氣最旺的地方,且位居最高,一旦受邪,可出現(xiàn)頭痛,眼脹、頭昏、目赤、耳鳴等。風熱邪氣上受,可致經(jīng)絡(luò)壅滯而痛,桑葉輕清疏散,可疏風清熱,可配伍菊花、薄荷、連翹等同用。當代中醫(yī)大家岳美中在其醫(yī)話中曾記載治療風熱肝熱頭痛的一張方子,出自羅止園的止園醫(yī)話,就是桑葉與菊花、苦丁茶、薄荷等同用。或素體陽亢,肝陽上擾清竅,桑葉因既能平肝木,又可清肝熱,也可選用,如羚角鉤藤湯中桑葉與菊花。
3.盜汗。 本草從新曾記載以桑葉治療盜汗的一個傳說,后世有人驗證,確有其效。對于作用機理,我自己也講不清楚,但我在實習時曾看一個老師臨床治療盜汗時,辨證基礎(chǔ)上常加桑葉15-30克,確實有效。我曾治療一例胃病患者,盜汗嚴重,我處以半夏瀉心湯合枳術(shù)湯,胃部癥狀好轉(zhuǎn),盜汗依然。二診時加煅牡蠣30g、桑葉30g,服后盜汗確實減輕不少。此時用藥,似乎是辨病用藥了。對于辨病用藥,我以前一直認為是西醫(yī)的觀點,后曾聽一老師講座,他就提出中醫(yī)是辨證用藥為主,辨病、辨癥用藥為輔。事實臨床確實存在此種情況,但更多還是辨證的,不可偏廢。